書名:大器可以晚成-當世界沉迷少年得志,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
作者:Rich Karlgaars 里奇·卡爾加德 (《富士比》雜誌發行人)
譯者:林力敏
出版日期:2019年9月
出版社:先覺出版 

首先感謝探路客上的 亨利札記
我在探路客上發表《聊聊|如果那時候再堅持一下? 有時候,放棄比堅持,更需要勇氣。》一文後,亨利在我的文章留言底下,向我推薦這本書。

在圖書館上預約後,經歷了漫長的等待,和樹懶自身更緩慢的閱讀時光
我終於把這本書慢慢地看完了。
 

05k5_8001

↑樹懶和大器可以晚成一書合照一下!


本書架構
本書剔除前言,包含結語了話,總共有十個章節。

從第一章節作者點出我們所處世界,越來越鼓勵、催促著個體「成名要趁早」(怎麼可以輸在起跑點,起跑點和終點都不能輸哪!) 所產生的各種問題(如:過去十五年,美國大學生憂鬱症盛行率倍增、自殺率增加三倍等)。

然,作者強調,在個體不同年齡階段當中,皆有其自身的優勢能力,且搭配心理學神經學腦科學的研究與理論加以佐證。更給出許多範例,許多大器晚成者,在早年的生活裡,生活是一團混亂、讓人難以回首與啟齒的 (如:作者本身自己就是,台灣較熟知的哈利波特作者J·K羅琳、導演李安等,也都是這本書所舉「大器晚成」的例子)

作者接續提出對於大器晚成者,他們所具備的六項特質與優勢。以及提出雖然毅力、恆心、努力與堅持等具有重要性,但事實上放棄自我懷疑也是成長與成功的利器。
 

photo-1456513080510-7bf3a84b82f8.jfif

↑Photo by Aaron Burden on Unsplash

閱讀直觀感受
這本書用詞遣字不會過於困難艱澀,中文翻譯版本也翻的不錯,
整本閱讀下來的感受,會覺得作者敘事條理清楚說明淺白易懂,整體而言,是一本閱讀不會讓人覺得疲累、且能有所收穫的書籍
在本書,作者也以許多名人、大器晚成成功者的故事舉例,
這點對井底之樹懶來說,則會稍微比較難「有所共鳴」
因為這些美國名人,樹懶大多不認識,名字也沒聽過,
(簡而言之,作者有些舉的例子與故事,對我來說就「無感」啦!)
這是本書對樹懶而言,感到較遺憾的地方,
但許多外文翻譯成為中文書籍,我多少在閱讀上都有這樣的問題。
 

photo-1529016912215-a4c95c80d1dc.jfif

↑Photo by Yuri Efremov on Unsplash


以下紀錄樹懶自身讀後感
請對本書有興趣的大家,還是要自己找原書來閱讀,
畢竟,別亂相信網路上路人(路上的樹懶)說的話才好呢!
成名要趁早,英雄出少年,
我那麼廢,乾脆原地洗洗睡?
我們的文化總是鼓催我們:
我們現在就得成功,否則一輩子都不會有出息。
不然你看看,我喜歡的歌手泰勒絲,十七歲就出道了,
阿信在大學時期就組好樂團了。

所以,
台灣的孩子,也從小就開始補習、才藝、英文全部樣樣都來。
寒暑假的作業和輔導課,更是不能荒廢。

我們追求及早的成功,追求著完美學歷,高薪工作,人生提早退休。
然而,我們所有的孩子也都累垮了。
孩子與青年的自由玩樂與探索時間減少了,
代價是,青少年與成人的心理狀態,全部都更糟了。
 

photo-1534343133720-0c20dba3a360.jfif

↑Photo by Road Trip with Raj on Unsplash

有時候,只是我們,和我們的腦,還沒準備好。
作者在本書第二與第三章,反覆強調,
我們都只到,每一個人大腦成熟、發展的年齡,本來就有個體差異性,
但很可惜,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標準和評分方式總是單一。

看看,在台灣的學生,多半在15歲要面臨基測/會考考國英數自社來升上高中,在18歲時,要捲土重來一次,考上大學,然後在22歲大學畢業或24歲大學畢業,來到職場,開始廝殺,開始扮演一個情緒穩定、經濟獨立且能負責任的大人。
然而,越來越多心理學家指出(例如,學者Arnett),在青少年和成年期之間,是有一個過渡階段的成年初顯期(amerging adulthood),約落在十八到二五歲,或更晚,會到三十歲,在生理上也有相關的證據。

在青少年時期,我們腦中負責情緒邊緣系統迅速發展成熟,然而管理調控情緒、執行計畫、抑制衝動、判斷策略思考(可以簡稱為執行功能)的大腦前額葉皮質,約要趨近二十五歲(有些個體甚至是到30歲),才會發展成熟
這也導致為什麼,有時候在這年紀的個體上,情緒會凌駕在理智判斷上。
所以一些18-25歲的個體,有時候確實無法那麼理性、統整的思考與考慮後果,較難專注在,有時候情緒與衝動會像偶爾失控的油門,霸佔住大腦。
然而在18-25歲,我們卻需要接受各種標準化測驗、進行求職、面試,決定人生後半的走向。
事實上,各種能力會在不同年紀達到高峰
人不是過了哪一個年紀,就會全盤失去優勢。

 
↓翻拍自本書p.125
 

05ka_8002

↑翻拍自大器可以晚成 p125表格

大器晚成者,所擁有的六大優勢。
雖然活在提倡少年得志的世界,
但作者提出了他認為大器晚成者,具備的六項優勢與特質
 

(1)好奇心:

作者提到,具有豐富好奇心的人,事實上,許多時候會帶有那麼一些「孩子氣」(亦有人會視這樣的特質像長不大、不夠成熟。)
然而,這社會會希望孩子把好奇心,換成專注的決心,專注在當前任務上。
而好奇心,也可能間接導致大器晚成的人,比較晚成熟,較難定下心來完成任務

但事實上,好奇心會帶給我們對事物的動力,沒有好奇心,就不會有創新。
 

(2) 同情:

許多大器晚成者,因經歷許多人生起伏與風風雨雨,能展現更多同情心,更懂得反思深省,比較不會以自我為中心。
尤其在每天都是戰鬥與奮鬥的刀光劍影生活哩,展現真正的同情心,往往需要作出困難的決定與面對艱苦的現實。
 

photo-1579208570378-8c970854bc23.jfif

↑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

 

(3)韌性 (4)沉著:

大器晚成的人,他們面對挫折時擁有韌性,使他們能在面對逆境持續採取因應的行動
且隨著年齡增長,腦中的情緒系統與認知系統整合愈發完整,大器晚成者,在面對高壓、危急的時候,仍能盡可能保持內心的平靜與鎮定,尤其是處於艱難的狀況下,情緒平穩無波
冷靜是快樂的關鍵 (社會心理學家 Heidi Grant Halvorson ),
沉著與能負荷的壓力,可以造就最佳的表現
 

(5)洞見  與  (6)智慧

形容一個人聰明,學識淵博,我們會說這個人智商(IQ)高,
然而,智慧與智能(智商、智力、IQ)是不大一樣的
一個人或許聰明、擁有滿腹經綸,
但這些智商,甚至是情商,
能否得體、適切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,會是另外一種練習與挑戰。
智力是否能適當的發揮在日常生活上,需依靠著我們生活經驗的不斷累積,累積使用智力的各種經驗,來對當前情境進行判斷與統整。

作者也以許多腦神經科學研究為例,指出,隨著經驗累積與年齡增長,到中年以後,大腦負責認知基本網絡的灰質會減少,但負責連結腦區各網絡的白質會增加,灰質固然重要,但白質的增加,會替我們帶來許多優勢。
智慧是來自我們面對人生的難題之後,所淬煉出的複雜人格和經驗特質。

智慧是平衡。智慧包含了對人生的實用知識、情緒控制能力、對自身強項與弱項的掌握以及利社會行為(包含同理心、同情心與利他主義)等(p.167)
智慧就像是上述五項特質(好奇、同情、韌性、沉著、洞見)的綜合體。
智慧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後天淬煉而成。(p.169)

 
放棄與自我懷疑,也一樣重要。
 

放棄

作者在第六章提到,我們這個世代,怎麼看到放棄這件事的:「放棄代表你是個草莓族,扛不住壓力,不夠堅忍不拔,意志力也不夠堅定。.....如果你是愛放棄的人,成功永遠跟你無緣。 (P.196)

然而,我們有時候需要放棄,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。
放棄不但可以換得解脫,刻意放棄還讓你項目標躍進一大步。
意志力、決心、毅力等自制力的力量,是會耗損的。有時候放棄反而更健康。 放棄是力量,而非失敗

事實上,放棄並不容易,我們會意志消沉、會內疚、會自我責備,
放棄可以讓我們擺脫沉默成本的謬誤(沉默成本:我已經花了那麼多時間金錢,怎麼可以放棄呢! ),
適當的放棄,可以讓我們航向適合自己的航道
 

photo-1496347326319-2935d381b307.jfif

↑Photo by Ian Simmonds on Unsplash

 

自我懷疑

我們所有人都會自我懷疑,焦慮自己是否做不夠好,恐懼自己即將失敗。

有些人讓自我懷疑,變成對框架自己負面刻板印象(如:我就爛、我不可能做到),或把拿去強化他人(如:她家境好又聰明,才可能有那麼好的工作,我就算了),那可能就不是非常好的做法。
比較好的做法是,面對自我懷疑
雖然主流建議會告訴我們,我們應該要更自信、更積極。
但也許更好的做法是,透過自我疼惜承認、客觀的審視自己的缺點與極限,去安慰自己、原諒自己的錯誤。
會懷疑自己很正常,會害怕失敗更正常,而會經歷失敗,那更是正常的不得了是人就是會失敗,而從中得以調整與吸取經驗。

我們都會懷疑,會犯錯,會沮喪,但也都能重整旗鼓,保持韌性自我懷疑,
把自我懷疑化成前進的資訊與動力
 

photo-1605514449459-5a9cfa0b9955.jfif

↑Photo by the blowup on Unsplash

輪到我們,說說屬於自己的故事。
最後,讓我引用本書結尾。
 

當我們走在更長的成功之路上,會更清楚自己身處何處,想前往何方,未來又會有哪些多樣的機會。在這趟艱辛的旅程,我們尋得意義、覓得自信,發展出各種能力,嘗試各式各樣嶄新的事物,重新發現舊有的真理,征服對自我的質疑,不再退縮。我們更加看重自己,勇於迎向挑戰---去相信、創造與前行。
無論這個崇尚少年得志的文化怎麼說,人生沒有一份完美的計畫,自我實現的道路絕對不只一條 (p.292)

我們可以開始相信。
不論在生命中哪階段與哪個年紀,
我們都可以譜出自己大器晚成的故事。
 

photo-1508558936510-0af1e3cccbab.jfif

↑Photo by Xan Griffin on Unsplash


最後,
寫在書裡沒有說的,
我們到底怎麼定義自己的成功?
閱讀完,闔上書,
那不僅僅是受書中的觀念鼓舞與影響而已,
而是更進一步去思考,這本書沒有提到的部分
但我卻覺得至關重要的部分---

對於我們「自己」而言,
到底什麼叫成功?

世俗的眼光
在十歲成績表現優異,在十五歲受異性歡迎,在二十歲闖出名堂累積財富,在三十歲擁有讓人人人稱羨的伴侶,在四十歲事業登上頂顛,在五十歲孩子成就耀眼,越早財富自由、越早退休,似乎就是成功。
也許,到了六十歲之後,成功是一夜好眠,七十五歲的成功,是行動自如,八十五、九十五的成功,是能叫出認識人的名字與不用包尿布,
這樣,就是最巨大的成功,成為了人生勝利組了。

但以自己的眼光呢?

期許自己不用透過他人的評價,透過靠自己就能肯定自己,
我們每個人,都有權利,也都有責任,
不必隨著世俗的價值觀隨波主流或擺布,
我們可以定義出自己的成功,肯定出自己的努力。

現階段的自己而言,我的成功在於,
能否於專業上發揮能力,能否更加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,
能否在享受自由的同時,也對自己獨立且負責。
能與家人朋友把握相處的時光,能夠不浪費每次的歡笑與擁抱,
能看顧自己身體與心理的健康,能好好活在當下,
就是我目前嚮往的成功

不曉得大家,是怎麼看待與定義自己的成功的呢?

 

那黑的終點可有光 那夜的盡頭天將亮
那成名在望 無關真相 如果你 心始終信仰
誰又能怎樣? 誰又能怎樣?

「你就能飛翔」

--------取自五月天《成名在望》歌詞


 

其他樹懶的書籍讀後感還有瘋言瘋語,歡迎到-
樹懶的生活_痞客邦部落格地圖

 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樹懶的生活 的頭像
    樹懶的生活

    樹懶的生活

    樹懶的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